編者按,6月24日,在中國礦業報發布了一篇題為“綠色,讓礦山與鄉村共生共美”,文中指出:“6月的甘肅隴南,枝繁葉茂,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綠色第一礦”的金徽礦業就坐落在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徽縣境內。走進金徽礦業,只見整個礦區鮮花盛開成堆,草色青翠接云,鳥語花香悅人,儼然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難以置信的是,這個現在已成為美麗景區的金徽礦業,竟然是在一片荒蕪的窮山溝上建立起來的”。
六月的荊楚大地,荷花初綻,荷香撲鼻。
今年6月,隨著450萬噸氧化鈣項目一期工程的投產,湖北武穴民本集團的馬口新型建筑建材產業園變得熱鬧非凡起來。現代一流的生產加工廠區,全產業鏈條的綠色發展模式,絡繹不絕的考察學習人群,讓馬口新型建筑建材產業園甫一建立,就承載起了建設綠色礦山、打造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厚望。
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集礦山開采、砂石骨料和精品機制砂加工、氧化鈣生產、建筑固廢與尾礦廢石綜合利用等于一體的新型建筑產業園,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氧化鈣項目,竟然是民本集團在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過程中,通過對1650畝廢棄礦區進行綜合整治后打造而成的。
這只是我國礦業行業在綠色發展進程中,實行礦地融合發展,堅持礦產資源與土地資源保護并重,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的一個縮影。
綠色礦業扮靚希望田野。事實上,這幾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礦業行業發生了以綠色發展為主基調的顛覆性革命,綠色礦山建設日新月異,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蓬勃興起,尤其是一片片礦業廢棄地經過整治和修復,或成為一片片土地肥沃的希望田野,或變為一座座山清水秀的金山銀山。
綠色礦山點燃綠色夢想
6月的甘肅隴南,枝繁葉茂,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綠色第一礦”的金徽礦業就坐落在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徽縣境內。
走進金徽礦業,只見整個礦區鮮花盛開成堆,草色青翠接云,鳥語花香悅人,儼然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難以置信的是,這個現在已成為美麗景區的金徽礦業,竟然是在一片荒蕪的窮山溝上建立起來的。
據了解,金徽礦業在建礦伊始,就確立了建設“生態型、環保型、安全型、旅游型、數字化”綠色礦山目標,按照“一次建成、避免今后打補丁”的原則,建成了一座“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國家級綠色礦山。他們注重理念引領,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資源開發全過程,建設“景區式”礦區,實現了礦區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地下工廠、地上花園,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金徽礦業還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探索出了“礦區變景區、產業生態化”的發展之路,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資源綠色開發和產業綠色發展新模式,實現了由“注重資源開發”向“資源環境并重”、由“粗放浪費”向“集約高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由“礦群關系緊張”向“和諧共建共享”的根本轉變,讓荒山變成了日進斗金的金山。
“我們始終堅持邊開發、邊修復、邊治理的原則,修建山體護坡4萬多立方米,綠化面積80多萬平方米,消除了人們對礦產資源開發臟亂差的印象。”金徽礦業董事張世新介紹,2017年,該公司被工信部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工廠,同時被原國家旅游局定為4A級工業旅游景區。金徽礦業實行封閉管理,不設露天堆場,工作區與生活區合理分布,地下是工廠,地上是公園,只聽鳥鳴不聞機器轟鳴,礦山在綠色變革中收獲了生態和經濟效益。
事實上,這幾年來,我國多個礦山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把礦產資源與土地資源統籌集合,不僅有效盤活了一大批工礦廢棄地,緩解了建設用地緊缺狀況,還通過對礦區的科學規劃、合理開采,以及廢土廢渣的綜合利用,整治開發出了一大批高效農田或建設用地。與此同時,這些礦山企業還通過對廢棄土地恢復治理,種草植樹,美化環境,打造景觀,徹底改變了礦容礦貌,進一步提升了綠色礦山的顏值和含金量。
武穴民本集團通過10多年的礦山開采,形成了大量的采場廢棄地,加之原來其他已關閉的廢棄地,總共有近2000畝的工礦廢棄地亟待整治和開發利用。他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自2018年以來致力于走綠色循環、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之路,統籌礦區范圍內的“山水林田湖港”資源配置,整治1650畝廢棄礦區為工業用地,打造馬口新型建筑建材產業園。馬口新型建筑建材產業園通過砂石產業集約化、標準化、生態化發展,構建砂石骨料4.0+體系,建設集礦山開采+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制品、構件制造+PC建筑+氧化鈣+高新鈣、海綿城市透水產品+礦山生態修復等為一體的智能化建筑建材產業園,推進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實現建筑固廢、尾礦廢泥的最大化利用,通過產業支撐、共享,實現綠色礦山可持續發展。2021年10月,該公司年產3000萬噸機制砂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今年5月,該公司的450萬噸氧化鈣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
據了解,這幾年來,陜西、山西、寧夏等西北產煤地區的一些煤礦企業,利用開采過程中的廢土、廢渣、煤矸石等,填溝造地,植樹造林,重塑環境,不僅建設出了高水平的綠色礦山,還打造起了一道道生態安全屏障。特別是一些露天開采的鋁土礦、砂石礦,扛起生態恢復治理的重任,通過廢土廢渣填充和土壤改良,開發出了大量的高效農田,有效緩解了土地資源供應不足矛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國土資源部在廣西平果鋁開展的鋁土礦采礦臨時用地的創新實踐,既滿足了礦業開發用地需要,又有效保護了耕地,提升了土地質量,有力地影響和推動了我國礦業用地制度的改革,為全國類似條件的礦山企業解決采礦用地問題、緩解當地土地供應緊張局面,以及礦業用地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樣板。”業內人士表示。
廢棄礦區變身金山銀山
一串串葡萄似珍珠般懸掛在藤條之上,蘋果林的蘋果已有雞蛋般大小。雖然才是6月,但山東省泗水縣圣水峪鎮后等齊村附近的果樹林里已呈現出豐收景象。很難想象,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雜草叢生、遍布尾礦廢石的廢棄鐵礦坑。
泗水縣圣水峪鎮原有小型采礦企業200多家,2008年底泗水縣含鐵輝長巖礦集中關停后,露天采礦形成的廢棄礦區達數千畝,廢棄礦區內的土地破壞嚴重,水土流失、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安全等問題突出。為解決廢棄礦區地貌生態環境問題,緩解耕地矛盾,2011年山東泗水惠豐農業開發工程有限公司在泗水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啟動了圣水峪廢棄礦區的土地修復項目,秉承“土地修復、固廢利用、新型建材、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的原則,探索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發展模式,開創了國內首例非財政投資下的“土地修復、固廢利用、以工補農、生態農業”的循環經濟模式。幾年來,該公司累計投資2.2億元,流轉農田土地6000余畝,高標準整理完成土地2000余畝,發展葡萄、櫻桃等生態農業1700余畝,淡水養殖200余畝,水肥一體化現代農業200余畝,不僅讓廢棄礦坑變成了綠水青山,還讓其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帶動了周邊3個村莊200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
事實上,這幾年來,許多地方及礦山企業跟泗水縣一樣,把礦山廢棄地綜合開發整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因地制宜地開展恢復治理工作。山東南部、河南東部、江蘇北部等一些煤礦塌陷區和廢棄地比較集中的地區,因地下水位比較淺,采煤過后形成了大量的積水,這些地方本著“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宜耕則耕”的原則,對采煤塌陷區進行綜合治理,讓一片片曾經污水橫流、雜草叢生的廢棄地搖身變成了魚塘、樹林、綠地或高效農田。而浙江等南方的一些地方,則把礦山廢棄地開發整治為建設用地,有的建成了工廠,有的建成了賓館,有的則辦起了民宿,成為了當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風水寶地”。
河南永煤公司把沉陷區綜合治理作為一項民生工程、環保工程,堅持“地企共建、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全力推進沉陷區治理。他們按照“宜農則農,宜漁則漁”“農用地+建設用地”“農用地+養殖用地”的復墾模式,綜合運用疏排法、挖深墊淺和矸石充填復墾技術,先后完成沉陷區治理面積2.25萬畝。他們創新沉陷區綜合治理模式,將沉陷區治理與生態休閑旅游、現代服務業相融合,打造沉陷區治理示范工程。其中,利用城郊煤礦塌陷區建成的日月湖生態旅游景區,被評為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治理示范工程。
而對永城市韓莊村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永煤公司則進行水稻種植,這是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工程。據了解,為進一步提高沉陷區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綜合效益,從2020年開始,永煤公司通過引進第三方投資及技術治理,在沉陷區開展了水稻、蓮藕種植和水產養殖技術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在2020年開發利用沉陷區土地322.46畝的基礎上,去年永煤公司積極協調各方關系,新增開發利用沉陷區土地1206.7畝。根據土地平整進度及種植季節要求,新增水產養殖面積447.95畝,水稻種植面積380.3畝,蓮藕種植面積206.5畝,其他種植面積494.68畝。
“綠色建設,不僅是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保護耕地、改善民生福祉、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我們堅持把‘真金白銀’花在‘刀刃’上,讓企業發展與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相融合、共促進,通過總結好、發揮好采煤沉陷區治理的‘永煤模式’,以點帶面擴大示范輻射范圍,引領和帶動周邊企業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真正讓塌陷區變成農民增收的幸福地,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作為“兩山論”發源地的浙江省安吉縣,今年端午節熱鬧了許多。梅溪鎮紅廟村深藍一號咖啡館內,香氣四溢,人頭攢動;綠野之間,陽光明媚,人影匆匆。這個昔日無人問津的廢棄礦坑,如今搖身一變,一躍成為了旅游打卡地。
“這個假期,我們‘小冰島’共接待游客約2.5萬人次,日接待量最高達到8000余人次,咖啡館日營業額5萬元以上。”梅溪鎮人大主席章軍平開心地介紹著“小冰島”的發展情況,言語中自豪滿滿,“我們將廢棄礦坑作為資源入股,與企業合作,實施了融合露營、咖啡及燒烤等多種休閑模式的‘深藍計劃’,企業每賣出一杯咖啡,村里就得到49%的分紅。”
據了解,2019年,安吉縣人大在開展生態復綠檢查工作中發現,梅溪鎮紅廟村一處礦坑崖壁蒼蒼,如一幅水墨畫;湖水碧綠,像一顆心形翡翠,資源條件十分優越,就建議因地制宜,綜合開發。該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和屬地的高度重視,生態修復被叫停了,取而代之的是部門和鄉鎮對礦地利用的深入研究。
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去年2月礦坑突然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爆火,吸引了大批游客自發前往游玩、攝影。他們按照充分發揮礦坑風貌優勢、發展旅游業、為村集體經濟創收的原則,對廢棄礦坑改造包裝后,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今的紅廟村,麥田種出了風景,露營燒烤集聚了人氣,咖啡帶來了收益……廢棄礦坑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聚寶盆”。
因地制宜,打造美麗景區,讓殘山剩水變成金山銀山,是礦區廢棄地高效開發利用的又一個重要方向。
河南息縣“天池”勝景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息縣的濮公山山體由石灰巖構成,在過去的20年里,當地礦山企業對濮公山進行了過度開采, 昔日的主峰地段變成了深坑,積水后成為水域。礦山關停后,在濮公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池近20個,面積從1000余平方米至150000平方米不等,最深處水深可至80米。這幾年來,河南省山水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在省自然資源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實施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建起了濮公山地質公園,昔日的殘水現在變成了美麗的“天池”,成為當地市民游玩的景點。
還有河南省輝縣市鳳凰山景區,原來是一個人見人躲的礦區廢棄地,從2006年開始,當地先后實施四期鳳凰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最終將其打造成了省級和國家級礦山公園。如今的鳳凰山,百花盛開,芳草萋萋,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科普教育基地。新鄉市也得益于鳳凰山這個“后花園”,城市品位迅速提高,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當前比較紅火的徐州潘安湖風景區,原為污水橫流、荒草叢生的采煤塌陷區域。當地政府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游則游、宜建則建、宜生態則生態”的原則,采用“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模式進行綜合整治和改造,將采煤塌陷區治理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潘安湖由采煤塌陷地蝶變為國家4A級濕地公園后,知名地產企業相繼入駐,著力打造2.6萬畝集旅游、養老、科教、居住于一體的科教新區。徐州市東珠山為歷史采礦遺留下的廢棄礦山,地形地貌遭到破壞,同時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當地政府以“修復生態、覆綠留景、凝練文化、拉動經濟”為原則,建成了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山間云梯等,成為遺址公園的亮點。現在的珠山宕口不僅生態環境改變了,起到了筑巢引鳳的效果,很多知名企業也選擇入駐徐州,還帶動了周邊土地價值提升。
礦地融合助推高質量發展
侵占耕地、破壞生態,是傳統礦業開發多年來固有的標簽。如今,我國許多地方及礦山企業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通過頂層設計、礦地融合、協調發展,不僅恢復了大量的高效農田和建設用地,還重塑和改善了生態環境。
江蘇省是我國礦地融合起步較早的省份,該省礦地融合的“徐州模式”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據了解,江蘇省“礦地融合”起始于2014年,最初由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綜合整治中提出的礦政和地政統籌管理模式演化而來。2017年6月,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創新“礦地融合”工作的意見》,在全國首次提出并率先實踐“礦地融合”。
據調查,江蘇省的“礦地融合”堅持規劃引領、礦地一體、雙向互動和因地制宜原則,圍繞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突出資源環境問題導向,立足礦地雙方需求,統籌規劃和部署工作。同時,樹立礦地一體化資源統籌管理新理念,促進礦地多層面、多領域有效融合,實現礦地雙方優勢互補、協調互動、融合發展。遵循礦地內在規律,強化決策咨詢論證,依托重大項目科學引導“礦地融合”。依據區域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和需求狀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礦地融合”。
江蘇礦地融合帶來的是一系列“化學反應”。近幾年來,江蘇省“礦地融合”注重激發疊加效應,使其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提升多元效用。徐州市“礦地融合”示范區建設緊緊圍繞“促進礦地和諧一體化”目標,開展園區及其周圍的國土資源與地質礦產、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查明示范區內地質基礎條件、礦產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現狀和潛力、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工礦廢棄地利用潛力、工農業人口及經濟發展現狀、地質環境承載力、城鎮建設人居適宜區等,向地方政府提出了綜合利用園區及其周圍的礦產資源,盤活現有工礦廢棄地,綜合布局工業建設、交通路網和居民生活區等,實現園區建設與城鎮發展相融合的建議。宜興市“礦地融合”示范區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新的探索,向礦山宕口要用地空間,變“大地傷疤”為“生態綠地”,實現資源再利用。該市擁有130座礦山宕口,“礦地融合”中的礦山生態修復不是簡單的坡體復綠,而是包括對露采坡面、涉礦土地、坑塘水面、礦山周邊等范圍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其中,白云洞礦山修復治理僅農用地即可新增1800畝。淮安“礦地融合”示范區建設以“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為核心,開展了地表土地、地下礦產、鹽穴地下空間等多種資源協同利用的創新實踐。其中,下關巖鹽礦區示范工程已釋放地面占用土地面積330畝,回收、轉化利用氯化鈣等資源逾800萬噸,預計最終可提供開發的土地近1300畝,價值26億元左右。
而廣東東升集團順興石場在礦地融合方面也邁出了可喜步伐。他們在現有砂石骨料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著手后續產業的植入和跟進。他們通過積極對接當地總體規劃,從礦業縱向延伸、橫向跨界融合多維度出發,將企業發展與當地政府的產業和城鄉融合發展緊密結合,在礦業上游(研發孵化)和下游(砂石關聯產品深度加工及制造服務業)產業延伸發展上,以及“礦山+旅游”的橫向跨界融合發展上,都與當地政府的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制造業技術升級和著力發展森林鄉村度假、鄉村文化體驗、農業觀光等生態旅游業的戰略定位緊密配合。
砂石礦山關閉之時,也是新的業態形成之日,從而有效盤活了礦山用地,讓礦山用地變成了新的風水寶地。目前,順興石場對原來的閉坑進行了生態修復,在發展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基礎上,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商務教育、休閑度假及相關公共事業等社會功能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完整礦業產業生態圈層。